烏魚很神奇,烏魚一開始是雌雄同體,若是養殖的話,透過飼料的酸鹼性能讓烏魚性別導向成雌魚,第一年就會過濾烏魚性別,雄魚會被淘汰棄養,因為養雄魚不划算,即使烏魚膘(烏魚的精囊)美味,但價格只有烏魚子的一半左右,卻要花費同樣的飼料與人力,因此到了第3年就幾乎9成均是雌魚,不需將魚全撈上來再分公母。
|
雌魚約占85%~90%,雄魚約占10%,雄魚若過多,一到發情期會全圍著母魚追逐,雙方都會因為「忙得不可開交」而忘了吃飯,就變得瘦巴巴,魚卵也不夠肥美。因此雄魚只能點綴性地存在於養殖區內,雖說雄魚才有魚膘,價格只要烏魚子一半,但想吃到卻也不容易。
一到了東北季風時節,烏魚養殖戶約在11月底便開始「搶收」烏魚子。雖然養殖的烏魚魚苗也是取自於野生,野生的烏魚若未被人類取卵,是會自然產卵的;但養殖的烏魚並不會產卵,只會化為脂肪流回體內,那對養殖戶來說,就真的化為烏有了。
|
野生的烏魚子,當牠游過台灣海峽,再游經東港楓港,這時母魚與公魚都豐腴肥美,就是俗稱的「正頭烏」,受到洋流擠壓關係,母魚釋放魚卵,然後再往北游,就像產婦一樣,把所有營養都給了寶寶,生完小孩體力跟身體都非常虛弱,無論公母都瘦巴巴,被稱為「回頭烏」,大家不抓回頭烏除了因為品質欠佳外,也希望讓烏魚回鄉,等待明年再來,生生不息意味,孵化的烏魚則會游到基隆港一帶,魚苗業者再販售給養殖戶,就這樣不斷循環著。
※延伸閱讀》
‧烏魚子挑買學問大 野生較稀有
‧烏魚子挑買學問大 養殖戶不好賺
‧烏魚子挑買學問大 本土出產有鰭肉標誌
‧烏魚子挑買學問大 雌魚最夯
‧烏魚子挑買學問大 加工過程繁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