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Nicola since 1972@flickr, CC BY 2.0
「美國人不愛出國」
我想台灣朋友聽到這句話會難以置信,「咦?怎麼不喜歡出國旅遊啊!」不過這件事情是真的。1989那年,僅僅有700萬個美國人有護照,但因為全球化的影響,現在這個情況已經改善了,擁有護照的美國人口高達1億...不過,這還是不到美國人口的30%,而且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去周邊的墨西哥或加拿大,去別國家留學或出國長居的人大概只有600萬,僅僅為美國人口的2%。
所以在美國人的眼裡,台灣人對環遊世界的熱情看起來有點可愛,也有點恐怖,「留在家裡看電視,跟朋友們hang
out不是很好嗎?美國已經很好!」我想,台灣人從小大到都一直不斷地被灌輸一些崇洋媚外的想法,而美國人從小都會被灌輸一些「美國獨大」的念頭,因此兩國對「出國」的態度所有不同吧。
對很多美國人來說,國外要嘛很窮(亞洲、非洲),要嘛很放蕩(歐洲、日本)。當然,這都是錯誤地刻板印象,大部分的美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在電視上看美國的航空母艦熱氣騰騰的跑到海峽兩岸威脅中國,我就問我媽:「中國與台灣到底有什麼不同?」我媽想了很久,然後說:「在中國,他們會吃小孩。在台灣,他們不會。」(這個說法在當年的美國相當流行。)
所以我來台灣留學、長時間居住,算有點怪吧。不過我想這跟我的基因有關係,父親的家人都是魁北克人,他們一百年前偷渡到麻州,然後就裝做自己是美國人(都沒被抓到呢!)。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我祖先是在戰場上的美軍,母親的家人都是德國人,二戰時外婆是住在慕尼黑附近的學生,她是當年德國很少見的「英語控」,所以美軍要撤退東德,把我外婆住的小村莊讓給俄軍的那天,外婆就躲在美軍的行李車廂,跟著他們偷跑到西德,當美軍的軍事法庭翻譯者,後來就順利移民到美國去,完成她去英語國家居住的大夢想。所以我來台灣定居也不是件令我家人很意外的事情,這就是我奇怪的家族的特質吧。
不過我剛來台灣的時候,
我也並沒有想到我會定居在這裡,更何況住在這裡這麼久!一開始我是跟很多台灣人一樣,想要出國留學,看看世界,加強語言能力。但我一直覺得,我們美國人對留學的認知與台灣人的想法真的真的非常不一樣...不過,我們晚點再說這個吧。
我在桃園機場下飛機,走出機場,立刻就被潮濕的熱氣籠罩。竄進等在航廈旁的計程車後,跟司機聊了幾句,就開始看外面的風景,發呆。台灣給我的第一個印象是,這裡很像迷你版的加州:台灣與加州的高速公路真的很像;台灣鑲嵌著許多雲朵的天空,那天很藍,跟加州很像。只不過是高速公路比較狹窄,天空似乎離地面比較近。
司機開進了羅斯福路,來到國立台灣大學的正門時,我就開始有點心慌,因為台北的路真的很迷你,很危險!我下計程車,站在台大正門的對面,突然就被一種來到異地的感覺襲擊了,走來走去的人潮很多,天氣既熱又潮濕,天空離地面近得似乎要垮下來壓死我。去過也住過墨西哥、義大利和中國的我,突然有人生第一次「異鄉異客」的休克感。
所謂的三次規則就是,你需要成功的跟某人見面三次,才可以升級為「路上可以考慮打招呼的熟人」。這三次見面,不能是你主動要見他/她,他/她也不會主動跟你見面,基本上你需要在派對,在共同朋友的聚會,或在社團的活動順其自然地跟他/她聊天三次之後,才可以考慮要不要當朋友(當然,從第一次見面開始可以說你們是「朋友」,不過這是客套,千萬不能當真)。如果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太刻意去找那個人,這個過程就要停止,因為你犯規了!
因為達到這個目標非常難,留學生與本地人交朋友的機會還蠻少的,不過有一個很重要的例外:語言交換。
基於我很無聊也很想學習中文,我留學的那年就找了十幾個人語言交換,他們每個人都想出國留學,都想惡補英文才找我。我也可以感覺到,第一次第二次見面,不管我用非常嚴肅的態度跟他們討論語言,還是用幽默的講話方式,這些人都需要很久的時間才可以適應跟陌生人交談。不過因為有個共同的目標(以及他們有時間上的壓力),他們會比較願意克服跟陌生人交流的尷尬。
久而久之,我開始覺得,這些人是我的好朋友,也覺得有當地的台灣朋友這事情很酷。我很開心與他們交談,可以知道他們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我也覺得相當有趣,我們的人生背景真的非常不一樣,可是就是因為這樣才可以學到更多,也更了解彼此的國家。同時,我也意識到,在這麼(對當時的我)難以生存的地方,我也不能不跟同胞做朋友,所以我在台灣留學的那年,就交了兩種朋友,美國同學、還有跟我做語言交換的台灣人。但到了那年的暑假,他們每個人都離開了,美國同學就回去美國,出國留學的就出國留學,然後我就了解到了出國留學真正的意義:不管我們是離開自己的國家去留學,還是留學完了要回國去,我們其實都在準備傷害自己的心,我們這些出國留學的人,到了最後都要離開,所以都要割捨,都得離別而去。我本來以為,如果繼續留在台灣念研究所,就可以避免受傷,但到了最後我還是跟大家一樣,在機場跟好朋友告別,然後一個人回去。
本文獲作者同意轉載,原文取自「畢靜翰臉書」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